欢迎访问本网站!搜索学校主页
诗话重阳
日期:2018-10-17 16:11:57  发布人:lszz2  浏览量:52 打印本文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诗话重阳

 邹青

     自先秦时起,先民们就带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,追求“阴”与“阳”的调和,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概念。在《周易》中,数字“六”代表“老阴”,是阴的极致,数字“九”代表“老阳”,是阳的极致。而“九月九日”就因有两个阳数“九”而被称为“重阳节”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记忆。试想,千百年来,同处于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到了特定的时日,品尝着相同的美食,进行着相同的庆祝活动,传说着同一母题而又不断丰富的故事,这是多么神奇!每一个节日的习俗,都与节日所处的时节、物候密切相关。农历九月初九,秋高气爽,旷远舒畅,宋代宰相韩琦说:“谁言秋色不如春,及到重阳景自新。”面对这样的美景,登高望远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但是喜爱塑造“典故”的人们,还是赋予了重阳节一个神奇的来历: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,长房谓曰:“九月九曰,汝家中当有灾。宜急去,令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以系臂,登高,饮菊酒,此祸可除。”景如言,齐家登山。夕还,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。长房闻之曰:“此可代也。”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,妇人带茱萸囊,盖始于此。(南朝梁·吴均《续齐谐记》)  

    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,其中的“先知”费长房就是那位“悬壶济世”的方士。虽只是个“传说”,但是人们对阖家平安、远离灾祸的祈愿却是真实且千载如一的,插茱萸、赏菊、饮酒、登高也在生活的长河中成为了重阳节的习俗。茱萸这种植物既可观赏,也是药材,能杀虫消毒、逐寒祛风,这让人们更加信服其“辟邪”的功用。重阳时节,茱萸正果实累累,有人把茱萸放在袋子里佩系身上,称作“茱萸囊”,唐代郭元振《子夜四时歌·秋歌》中有“辟恶茱萸囊,延年菊花酒”的句子,宋代杜安世《惜春令》词中有“臂上茱萸新,似旧年,堪赏光阴”的说法。也有人把茱萸插在鬓边,如相传为秦观所作的词《摸鱼儿》就有“鸥朋鹭友,聊摘取茱萸,殷勤插鬓,香雾满衫袖”之句。试想,登高望远,鬓边插上红艳艳的可“辟邪”的小果儿,该是多么有节日的气氛!重阳时节,菊花是当之无愧的花坛盟主,而说起菊花,自然不能不说“独爱菊”的陶渊明。重阳佳节,陶渊明的居所开满菊花,只可惜家贫无酒,正烦恼间,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。“白衣送酒”遂成为千古佳话。千百年来,人们赏菊饮酒的时候,总也免不了对这位菊花“代言人”的惦念。唐代诗人王勃写过这样一首诗:


九日重阳节,开门有菊花。不知来送酒,若个是陶家。(《九日》)


    重阳佳节,菊花遍地,可是少了美酒与朋友。陶渊明为酒烦恼之时,送酒的人正在途中,正琢磨着哪户人家是陶家呢。王勃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幸运?有花、有酒、有知己,共度佳节,还有什么比这更快意的呢?“糕”与“高”同音,重阳佳节既要“登高”,也要“吃糕”,宋代孟元老在笔记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糕:前一二日,各以粉面蒸糕遗送,上插剪彩小旗,掺饤果实,如石榴子、栗子黄、银杏、松子肉之类。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,置于糕上,谓之“狮蛮”。石榴子、栗子黄、银杏、松子肉,这样生动的描述到今天仍能挑动人们的味蕾,更何况是彼时呢?唐人刘禹锡曾在重阳节作诗,本想把好吃的“糕”写进去,但是想起“五经”里没有这个字,就不敢写了。而宋祁不以为然,还特意在《九日食糕》诗里调侃了刘禹锡一番:“飚馆轻霜拂曙袍,糗糍花饮斗分曹。刘郎不敢题糕字,虚负诗中一世豪!”一个“刘郎题糕”的故事,让两位诗人的可爱尽显。无论是插茱萸、赏菊、饮酒,还是登高与吃糕,这些习俗都构成了重阳佳节的“仪式感”,这种“仪式感”在阖家团圆的时候意味着团聚的喜悦,但对于远方游子而言,却是几分凄凉,几分寥落。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十七岁的王维“独在异乡为异客”,将这种愁绪写得自然、质朴、真切感人,清代张谦宜评价这首诗说:“不说我想他,却说他想我,加一倍凄凉。”重阳佳节引起的并不仅仅是游子的思乡愁绪。佳节一年一度,正是时光流逝的标志。清代顾祖禹说“茱萸黄菊寻常事,此日催人易白头”,生生地被重阳佳节触动了感时伤怀的情思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赏菊的时候,更是被一丛白菊勾起了年华老去的愁绪:

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丛色似霜。还似今朝歌酒席,白头翁入少年场。(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)

    赏菊人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,只有自己是个白头老翁,这不是跟茂盛的黄菊中那丛孤零零的白菊一样吗?诗人总是敏感多思的,而正是诗人的百转柔肠,让本是喝喝酒、登登高、插插茱萸的重阳节,有了历史的厚重与人情的温度,触动了千百年后人们的衷肠。无论是辟邪消灾,还是合家团聚,都是人们对维持长久幸福生活的期盼。所以人们在佩戴茱萸、畅饮菊酒、品重阳糕的时候,也自然会生出长寿的愿望。如今,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:1988年,重阳节被定为“中国老年节”。虽然我们已经很难品尝到装饰着“狮蛮”的重阳糕,也未必见过茱萸的模样,但是,每逢重阳佳节,我们回到长辈身边欢笑一番,解一解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两地悬望之苦,又何尝不是古往今来,人同此心呢?


——文章刊载于2018年10月《中学生阅读·高中·读写》杂志上



核发:lszz2 点击数:52 收藏本页